林氏木業(yè)第七屆心路啟程感人實錄
日前,林氏木業(yè)第七屆“心路啟程”公益助學活動在四川省南充市圓滿結束。由21名林氏木業(yè)志愿者組成的愛心隊伍,逾越千里,征服崎嶇,一路向前,先后走進永樂實驗小學、磨盤小學、保平橋村小學、黃包寨村小學,4所貧困山區(qū)學校,在兒童節(jié)期間為700多名孩子送去愛心物資和溫暖關懷。本屆“心路啟程”資助金額接近30萬元,捐贈物資包括大小家電、課室桌椅、電腦設備、夏冬校服、體育用品等山區(qū)學校的必須品?;顒忧昂蠼涍^2個多月的籌備,得到了眾多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的關注和支持,山區(qū)孩子的教育問題格外牽動著大家的心。
同時,在本屆心路啟程活動中,綻放出不少觸動人心的瞬間,也了解到更多偏遠地區(qū)兒童們的生活狀況,接下來為大家逐一回顧這些真實映像。
保平橋小學
在本次心路啟程活動中,保平橋小學被認為是條件最為惡劣的學校。由于學校修建時間較早,各項建筑材料老化,大部分墻面已經剝落,學習環(huán)境不容樂觀。志愿者發(fā)現,學校廁所、垃圾存放地點離飯?zhí)煤退奚岬木嚯x很近,衛(wèi)生條件十分惡劣,同時會散發(fā)忍受令人不適的氣味。
學校的每個年級只有9名左右的學生,而教師隊伍大部分都是代課老師,師資力量偏弱。
在活動交流過程中,志愿者向學生們詢問一些常識性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不上來。大山里,信息的閉塞造成了孩子們知識的淺窄,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這比貧困更加可怕。
林氏木業(yè)為孩子們帶來全新的學習用品,在課室斑駁的墻壁和雨天漏水的屋頂的對比下,這些嶄新物資顯得分外奪目?;蛟S人們沒能想象他們欣喜的程度是多么強烈,如“愛心包裹”里的橡皮成了孩子們最受歡迎的新鮮玩意,這個富有色彩、柔軟幽香的橡皮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甚至老師和志愿者們需要多次提醒低年級的孩子不能把橡皮放進嘴里。在局促幽暗的大山里,我們習以為常的彩色與香味,竟然成了孩子們稀罕的奢求。
雖然保平橋小學環(huán)境惡劣,但師生們對教與學的熱情依然堅定,他們所喜愛的除了嶄新的學習用品,還有來自“外來者”所帶來的新穎有趣的知識,學生們往往會用嘹亮的朗朗書聲作為回報,以證實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和抒放感恩之情。
一位老師對志愿者說:“當年我就是在這樣的課室里上課的,其實環(huán)境惡劣一點真的沒有關系的!重要的是人求學的意志,要堅強,不能屈服。”山之間回蕩的除了讀書聲,還有這份堅毅的教育情節(jié),指引著學生未來。
這名老師還表示,貧窮與困難都不會是長久的,知識可以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因此他愿意留在大山,留在保平橋小學,為改變孩子們的命運一直奮斗下去。老師的這番話讓我們堅定地相信,黑暗中的燈火即使再微弱,也一定能照亮一方天地,并且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磨盤小學
磨盤小學是儀隴縣海拔最高的學校。因為學生大部分住在山區(qū),交通不便,家庭偏遠的學生們每天需步行2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此外,學校舊樓環(huán)境惡劣,基礎設施缺乏,孩子們面臨著安全與教育雙方面的缺失。在新舊教學設施交替之際,學生們還是難以掩蓋內心的歡欣,志愿者的到來對于常年留守的孩子們就是敞開了心間的大門,生活!學習!天文、地理……他們之間無話不談。
前往學校的山路異常惡劣,志愿者需要多次下車推行。
殘破低矮的校門。
在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志愿者通過活躍氣氛,讓一些總是悶悶不樂的孩子露出了燦爛笑容?;顫娕c歡快始終是孩子們的天性,不應該被高高的大山與惡劣的環(huán)境所蒙蔽,需要我們的愛心與身體力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得知心路啟程隊伍要來,孩子們都換上最好最光鮮的衣服來迎接我們。但同學們都有點擔心弄臟了新衣服,有幾個同學在互相幫忙擦拭對方背上的泥點。一件新衣服在孩子們心中是那么的彌足珍貴,讓他們加倍愛護與珍惜。
學校的老師跟我們說,對同學們來說新衣服合身并不是最好的,寬大一些更好,因為他們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幾年,而這正是同學們長身體的時候,寬送一點的衣服能夠穿久一些。同時這也是他們如此愛護新衣服的原因。這種“預留尺碼”的方法,更加令人感覺到心酸。
而當我們離開時,孩子們在樓頂的窗戶深處伸出小頭大喊:“哥哥姐姐,一定要再來!”,甚至有部分孩子跑下來,拉著志愿者的衣角輕聲詢問:“你們還會再來嗎?”小小年紀卻頻繁經歷著離別,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其他志愿團體,讓他們稚小的心靈缺乏安全感,才會如此舍不得離別和熱切盼望下一次相見。
心酸的家訪
家訪一直是心路啟程活動的“傳統”環(huán)節(jié),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偏遠地區(qū)家庭的真實情況,而在本次家訪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被這些家庭的窘況所震撼。
當中一名學生家訪的對象叫張明(化名)。他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加沉默寡言,家訪路途中總是低著頭,試圖與其交流的志愿者好幾次“無功而返”,而張明的手老是喜歡揉搓著他的衣角,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特征。
我們通過事前調查,得知張明是寄居在叔叔家里,但這位叔叔和張明并無血緣關系,實際上他是一名孤兒。
瘦小的張明
張明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出走,父親也在他十歲的時候特發(fā)病情在家中去世,奶奶患有精神分裂,最后“叔叔”不忍拋離收留了張明,并供他上學。一直以來由于性格靦腆加之父親去世的打擊,張明和這位叔叔的交流并不多,在“遷居”的第一年甚至沒說過一句話。志愿者走訪過張明原來居住的地方,是一間破舊的泥土屋,環(huán)境十分惡劣,黑暗且潮濕,縱使如此,張明偶爾還是背著“家人”偷偷回去,但面對屋內人去樓空的景象我們還是無法體會張明內心的悲涼。
張明住所的真實情況
張明的叔叔告訴我們,在張明父親去世后,他仍然在空無一人的“家”里住,肚子餓了就下山到菜地里偷菜吃。后來,叔叔看他情況實在太慘,于是把他領回了家,并且還供他讀書,所以張明到了12歲才開始念一年級。但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張明只能居住在這樣的泥土屋里。
叔叔表示,在張明升二年級后將送去學校寄宿,志愿者通過溝通,學校老師答應會持續(xù)跟進張明的情況。我們不禁會想,也許命運多舛才令張明如此沉默靦腆,但也讓他學會了堅忍承受,希望他能繼續(xù)努力成長,面對生活不輕言放棄。
而另一名我們家訪對象叫做劉莉(化名),是一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她的父母因為一些原因,出走大山,甚少回來,因此劉莉只能靠爺爺奶奶照顧。但是爺爺身體狀況并不樂觀,志愿者前往探訪時他正臥病在床。屋子里陳設著簡陋的家具,破舊的桌子散落著幾盒藥物,昏暗的燈搖搖晃晃,由于劉莉爺爺的身體原因,我們只能簡短地詢問幾句就退出來。
在我們退出屋子的時候,劉莉第一時間從屋子里搬出了幾張椅子,讓志愿者們休息,十分懂事和有禮貌。
實際上,劉莉家的經濟狀況十分嚴峻,經濟來源來自于政府每月55元的低保補助費,但爺爺即使抱病在身,亦不愿意去醫(yī)院就醫(yī)。
劉莉的爺爺說,兩老年事已高,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個乖巧懂事的孫女,他們的心愿就是渴望能親眼看到孫女大學畢業(yè)。
而在劉莉身上確實有著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堅毅與隱忍。她為了節(jié)省開支,寧愿早起步行兩個小時去上學也不愿意花錢坐車。同時,她在學習上非常用功,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這種精神與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更令人心疼。我不禁感嘆,劉莉身上的美好品質,并沒有被大山的貧窮與閉塞所遮蓋,而是顯得更加純粹與耀眼。
但是,目前劉莉的未來卻依然籠罩在迷霧里,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她的父母是否還會回來更是未知之數,隨著日漸長大,她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在本次心路啟程活動過程中還有很多令人觸動的瞬間,但更令人感慨的是,每一個偏遠山區(qū)兒童背后,都埋藏著或多或少他們所不能承受的生活壓力,我們只能盡微薄之力,為他們送去一絲溫暖與希望。
我們卻始終相信,每次流水的沖刷,雖微不足道,經久不息,卻終成沃野千里;一縷微風的吹拂,雖了無痕跡,經久不息,卻鑄就石林山海。不是每一次磨礪都足以改變,不是每一點改變都可以感知,但林氏木業(yè)仍然終堅持以微小之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